起来。
这不仅仅是由于吕不韦功高震主,而且是因为嬴政非常欣赏韩非的法家学说,主张国君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势,设重刑驾驭群臣,治理百姓。
这与吕不韦兼儒墨道法的杂家思想是格格不入的。
此时.吕不韦居然还公布《吕氏春秋》,显然激化了他与嬴政之间的思想分歧。
嬴政决心扫除他发展王权道路上的最大政治障碍。
公元前237年,嬴政借口吕不韦与燧毒叛乱事件有关联,免去了吕不韦相国之职,并打算将其诛杀。
又因为他侍奉其父庄襄王出力颇多,佐其即位,有功于其父子,加上各路宾客辩士为之游说求情者甚众,嬴政才不忍将吕不韦治于法,仅令他回到洛阳的封邑之中,离开了秦国的政治中心。
然而,凭吕不韦的资历和声望,在诸侯中有很大影响,山东六国不断派人前往洛阳探视、问候吕不韦,甚至请其出山,为诸侯效力,使者相望于道,络绎不绝。
吕不韦在秦国虽然失势,但在天下纷争的大局中,仍然处在政治的漩涡而不能自拔。
在这种情况下嬴政才迫其迁徙至蜀,最终使吕不韦走上了绝路。
吕不韦的后半生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,首先,他忍不住与赵;姬的旧情,仍与其私通,岂知嬴政绝非异人可比,他怎能忍受得“住母亲与人私通;其次,他向赵姬推荐了嫪毐,总是殄毒坏了大事,牵连了自己;再次,从秦国退出后,已积累了千金巨资,应找一合适之所隐居经商与政治隔绝,如此驻足观望,秦始皇哪能容他?
然而,吕不韦就是吕不韦,如果他能忍得住,或许当初他也
「做不成这笔政治生意,那又怎么能名垂后世呢?
名士不忍遭横祸
在中国历史上,有个惊世骇俗群体,他们特立抜行而随
情任性,无拘无束而逍遥自在,恣肆癫狂而独得其乐,这就
是”
名士名士的特点就是随心所欲不善忍耐,也就很容易
名士爱发牢骚,不会忍。
如果能忍不发牢骚,就不是名士品格了。
在汉朝末年,中国历史上出了一位真正的名士,那就是北海孔融,对抱有篡权野心的曹操,他仍然放言无忌。
汉献帝建安十三年(公元208年),太中大夫孔融被公开处死。
融仗着自己的才干与名望,屡次戏弄、嘲笑曹操,随便发表议论,贬人物,多与曹操意见不合。
曹操因为孔融名声很大,所以表面上容忍他的言行,而实际上在内心里十分厌恶。
后来,孔融又上书给献帝,提出“应该遵照古代的王额制度,在京顺周围一千里的地方,不可建立封国”
。
这就更加触犯了曹操的利益。
曹操发现孔融的议论范围越来越广,对孔融更加忌惮。
孔融与郁虑一向有矛盾,郁虑秉承曹操的意思,网罗他的罪状,命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上奏说:“孔融从前担任北海国国相时,看到天下大乱,就召集徒众,准备图谋不轨。
后来与孙
权的使者谈话,又讥讽、诽谤朝廷。
另外,他从前与平民祢衡在一起的时候,行为十分放荡,又互相标榜,祢衡称赞孔融为‘孔子不死’,孔融称赞祢衡是‘颜回复生这些都是大逆不道的行为,应该处以极刑。”
于是,曹操下令逮捕孔融,连他的妻子儿女一起处死。
孔融虽遭不测之祸,但其超卓的名士风采却给人留下了永恒的向往。
起初,他的好友脂习经常告诫孔融,要他言行慎重,不然会招来大祸。
等到孔融被杀后,没有人敢去收葬孔融。
脂习前去摸着孔融的尸体哭着说:“孔文举弃我而去,我为什么还活着?”
曹操逮捕了他,打算处死,接着又把他赦免了。
(第3页)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